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本期目次
    编辑部
    金属热处理    2010, 1 (1): 1-.  
    摘要1177)      PDF (632KB)(131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热处理技术发展的几个重点
    徐跃明1,李 俏1,罗新民2
    回火温度对不同冷速Q690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冬雪, 蔡庆伍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4): 72-75.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14.04.018
    摘要714)      PDF (166KB)(236)   
    利用扫描电镜和拉伸、冲击试验研究了回火温度对不同冷速Q690钢的力学性能及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态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经不同温度回火后,组织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多边形铁素体的混合组织,不同回火温度下各组织所占比例不同;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Q690钢的屈服强度趋于稳定,抗拉强度呈下降趋势,伸长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500 ℃回火时,组织性能最优,与低冷速相比,高冷速钢强度较高,伸长率及冲击吸收能量较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齿轮的表面完整性与抗疲劳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玉魁, 赵振业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4): 1-6.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14.04.001
    摘要684)      PDF (283KB)(538)   
    本文从齿轮的失效形式来讲述表面完整性制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论述了国内外齿轮表面完整性制造的现状与抗疲劳制造未来发展趋势,指出齿轮的表面完整性制造技术是提升我国齿轮行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和产品升级的核心技术,更是齿轮制造从大到强必须克服的瓶颈。抗疲劳制造技术是在表面完整性制造基础上为得到更佳的齿轮抗疲劳性能而发展的新技术。发展齿轮的表面完整性制造与抗疲劳造技术需要政、产、学、研、用的密切配合共同克服技术难题和瓶颈问题,以推动我国长寿命高端齿轮产品的研制和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WS2/TiB2固体润滑涂层的结构及摩擦性能
    段晋辉1,3,裴旺1,3,梁银1,3,黄峰3,杨喜昆2
    新型Cr18Ni9NbTiN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蠕变行为
    程晓农,王铖1,张楠1,李冬升1,罗锐1,高佩2
    6063铝合金的固溶-风淬-时效工艺
    陈岩, 裴悦涵, 张闯, 宋华, 廉法博, 关士学, 汪洋, 王晓雪
    金属热处理    2024, 49 (9): 125-131.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4.09.020
    摘要593)      PDF (2866KB)(72)   
    对6063铝合金的固溶-风淬-时效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得到不同风压下的风冷淬火速度,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固溶温度(540、550、560 ℃)、固溶时间(30、60、90 min)和风淬速度(5、6、7 ℃/s)下的合金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时效工艺(时效温度180、200、220 ℃,时效时间2、4、6 h)下的合金性能,并与国标T6及初始退火态的性能要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固溶-风淬工艺对6063铝合金强度的影响因素按降序排列依次为风淬速度、固溶温度和固溶时间;对伸长率的影响因素按降序排列依次为固溶温度、风淬速度和固溶时间。时效温度为180 ℃和200 ℃时,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合金的强度、硬度增加,而伸长率则减小。6063铝合金最佳的固溶-风淬-时效工艺为550 ℃×30 min固溶+7 ℃/s风淬+180 ℃×6 h时效。经该工艺处理后,合金的性能均高于标准T6的要求,且较退火态强度提升1倍多,硬度也明显增大,强化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4C含量对原位反应型合金粉末氩弧熔覆层耐磨性的影响
    马壮, 谭士海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5): 66-69.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14.05.017
    摘要592)      PDF (164KB)(239)   
    采用还原铁粉、碳化硼粉末、硼砂在基体金属材料Q235钢板上进行氩弧熔覆,并研究了6%、8%、10%、12%(质量分数)四种不同碳化硼含量对熔覆层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化硼含量达到12%时熔覆层有新形成的Fe2B,随碳化硼含量的增加熔覆层硬度、抗磨粒磨损性能、抗黏着磨损性能、抗冲蚀磨损性能逐渐提高,当碳化硼含量达到12%时,硬度是基体的3.2倍,相对耐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冲蚀磨损性能都大幅度提高,分别是基体的5.4、3.1、4.3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氮气流量对(Ti,Al,Si,Cr)N超硬薄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王芳,黄维刚,赵海波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2): 65-68.  
    摘要587)      PDF (158KB)(226)   
    采用等离子增强磁控溅射技术(PEMC)在YG8硬质合金表面制备了(Ti, Al, Si, Cr)N超硬膜,研究了N2流量对膜层结构、成分、形态特征与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所得薄膜为面心立方结构,随N2流量增加,薄膜的晶体学取向由(111)晶面向(200)晶面转变。薄膜表面呈现柱状晶形态,N2流量为70 sccm时,柱状晶尺寸最小,粗糙度最低。所得薄膜的硬度随N2流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N2流量为70 sccm时,达到最大值35.70 GP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临界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袁志钟, 刘海明, 鞠玉琳, 陈露, 牛宗冉, 王致远, 曹甫洋, 程晓农
    金属热处理    2024, 49 (10): 1-7.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24.10.001
    摘要582)      PDF (4765KB)(204)   
    针对高铬铸铁常规淬火-回火过程能耗高的问题,对3种合金成分的高铬铸铁进行亚临界热处理试验,并研究了该工艺对其组织、硬度和表面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500~650 ℃保温1~14 h亚临界热处理后,高铬铸铁组织主要是残留奥氏体、M7C3碳化物、(Fe, Cr)23C6碳化物、Mo2C碳化物和珠光体;3种高铬铸铁硬度在550~600 ℃保温6~12 h内均有峰值,峰值硬度最高为57.4 HRC,Mo元素对硬度的影响最大。高铬铸铁在保温过程中析出二次碳化物促使奥氏体发生珠光体相变,珠光体的相变强化和二次碳化物析出强化作用在长时间保温过程中逐渐降低;碳含量相对最高的共晶高铬铸铁经600 ℃保温8 h后耐磨性能最佳。由此可知,提升高铬铸铁耐磨性首先应提高共晶碳化物数量,其次添加Mo等元素提升析出强化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钢表面电子束相变硬化过程中组织转变数值模拟
    陈虎城, 魏德强, 王荣, 史绍远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6): 130-135.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14.06.035
    摘要575)      PDF (163KB)(260)   
    组织转变的模拟研究,对准确预测硬化处理后组织与残余应力的分布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电子束扫描45钢表面相变硬化过程中温度场与组织转变的数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热源分布、热物性参数、热辐射等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基于Scheil叠加法则考虑了快速加热对奥氏体开始转变温度的影响;计算了相变硬化过程中各相组织含量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快速加热对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完全相变硬化区马氏体体积分数高达92.5%;硬化层横截面马氏体分布呈月牙状,且组织过渡明显;相变硬化奥氏体开始转变温度可高达1246 K,完成转变时间可短至0.1 s;硬化区冷却只发生马氏体相变;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键槽尾部结构对轴类零件感应淬火质量的影响
    孔春花,毛长恩,薛青,马戈,刘进营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3): 80-82.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14.03.020
    摘要571)      PDF (283KB)(185)   
    对具有不同结构的键槽尾部的轴类零件感应淬火后的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轴类零件键槽尾部结构形式,对零件性能影响很大,立铣结构键槽尾部底面感应淬火后无淬硬层,服役期间易产生裂纹。在设计传递较大扭矩的轴类零件时,应采取键槽尾部槽底与轴表面平滑过渡的卧铣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MCP工艺对低碳钢氧化铁皮演变规律的影响
    李辉,路峰,江海涛,刘胜,米振莉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1): 80-84.  
    摘要568)      PDF (170KB)(430)   
    为揭示0.05C-0.02Si-0.2Mn热轧带钢热加工过程中氧化铁皮的演变规律,运用Thermo-calc软件的TCFE7数据库对氧化铁皮的相变热力学进行分析;采用等温氧化试验测试了试验钢在不同温度(900~1200 ℃)下的氧化增重曲线,拟合计算出其氧化动力学参数;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控轧控冷(TMCP)工艺,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氧化铁皮的形貌和组成。试验结果表明,随轧制温度的升高,氧化铁皮总厚度增加,Fe2O3层的百分比逐渐降低,而FeO层的百分比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卷取温度对氧化铁皮厚度影响不大,但对其精细组织组成有明显的改变,450 ℃时FeO发生共析转变,转变产物为片层结构的a-Fe+Fe3O4共析组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钻杆外螺纹接头断裂失效分析
    李方坡,陈长青,刘永刚,王青林,李齐富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3): 152-156.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14.03.038
    摘要566)      PDF (180KB)(326)   
    结合服役工况条件,通过理化性能检测,对某钻井过程中发生的钻杆外螺纹接头断裂失效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钻杆外螺纹接头的断裂失效主要是由于钻井过程中钻杆外螺纹接头锥面斜坡附近位置堆积了大量岩屑,堵塞了泥浆循环通道,导致泥浆循环不畅,在钻柱旋转过程中,钻杆外螺纹接头与堆积岩屑之间发生剧烈摩擦作用而导致其局部温度迅速升高,钻杆接头承载能力大幅度下降,在拉伸和扭转载荷作用下发生塑性断裂失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Cr2Mo1R钢的韧脆转变机理
    史伟1,赵江涛1,王顺花2,范实1,周庆宪1
    焊接工艺对超细晶钢SS400焊接接头组织及硬度的影响
    白庆伟, 麻永林, 邢淑清, 陈重毅, 陆恒昌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4): 63-68.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14.04.016
    摘要547)      PDF (176KB)(39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晶高强IF钢织构与晶界特征分布关系
    孙成钱1,刘仁东1,徐荣杰1,王旭1,邢津铭2,王洪海3
    海洋平台用钢E690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研究
    孙乐飞,王福明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1): 1-6.  
    摘要533)      PDF (262KB)(287)   
    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下海洋平台用钢E690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行为,同时研究了第二相粒子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奥氏体晶粒尺寸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850~950 ℃之间奥氏体的晶粒尺寸增加属于正常的长大行为,而在950~1000 ℃之间出现了晶粒的异常长大,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几乎增加一倍。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尺寸影响较小,且随着保温时间延长,晶粒增长不明显。钢中第二相粒子的尺寸、体积分数和分布状态对奥氏体晶粒长大起关键作用。在已有模型和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推导出能够描述奥氏体晶粒长大临界尺寸的模型,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试验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截面尺寸Cr8Mo2SiV和Cr12Mo1V1钢的组织与性能
    曾芬,迟宏宵,马党参,马幼平,徐辉霞,朱旺龙
    金属热处理    2014, 39 (3): 102-107.   doi:10.13251/j.issn.0254-6051.2014.03.000
    摘要523)      PDF (173KB)(417)   
    对不同截面尺寸Cr8Mo2SiV和Cr12Mo1V1冷作模具钢的组织,共晶碳化物尺寸及不均匀度,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r8Mo2SiV钢和Cr12Mo1V1钢退火组织均为球状珠光体上分布着碳化物;随热轧截面尺寸的增大,碳化物尺寸变大,分布均匀性变差。适当减小试验钢的截面尺寸,能够显著减小共晶碳化物的尺寸并改善其分布不均度,提高材料的冲击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